【笔记】货币金融学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手段
货币演进是足值货币——表征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支付体系演进是商品货币——不兑现货币——支票——电子支付
M0=通货
M1=M0+单位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机关、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单位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M2+高流动性的证券和其他资产(金融债券+商业票据+CDR)
货币的职能
- 价值尺度(unit of account)
- 流通手段(medium of exchange)
- 支付手段(deferred means of payments)
- 储藏手段(store of value)
- 世界货币(international currency)
内容:
- 货币材料
- 货币单位
- 货币种类:主币和辅币
- 发行和流通:主币自由铸造,辅币国家铸造;纸币由央行发行
- 货币的支付能力: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无限法偿:支付的对方不得拒绝接受)
演变: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度-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历史:银/铜元、银行券流通(“两”轻重不一)——“废两改元”统一标准(银价暴涨大量外流)——“法币改革”:放弃银本位制,规定中央银行发行钞票为法币,无限法偿(抗战+通货膨胀)
解放区的货币大多是以银行券形式发行的,基本上都是不兑现的
内容:
- 国际支付原则:即汇率
- 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 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的确定
作用:
- 建立汇率制度
- 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建立有力手段和解决途径
- 促进各国经济政策协调
演变:
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欧元货币制度:是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成功的首例,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实施国际协调,并最终形成统一的货币体系
- 《罗马条约》:提出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思想
- 《德洛尔报告》:形成欧洲货币联盟的初步安排
- 《马斯特李赫特条约》:正式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和推出单一货币欧元的设想
特里芬难题:各国为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大量增多,美国长期贸易逆差;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的稳定与坚挺,要求美国是长期贸易顺差国。
货币当局: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对货币乘数的调控
居民持币:财富效应;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金融危机;非法经济活动要逃避法律监督倾向于用现金交易
商业银行: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我国情况
国有银行面临强大的贷款需求压力,因此没有形成自我控制货币供给的机制。
利率、准备金之类的调节手段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内生性: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起决定作用
外生性: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起决定作用
当某人拥有一定量的财富总额时,愿意以货币这种资产形式来持有的那部分财富就构成了他对货币的需求
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人均铸币多少够用
- 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式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 平方根/立方根法则
-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 交易动机
- 预防动机
- 投机动机
概念:货币均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在货币流通的过程中,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一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 包括总量和结构平衡
- 是一个动态过程,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长期内大体一致
- 并非货币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一致
标志:商品市场物价稳定;商品供求平衡;货币市场均衡,形成均衡利率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的均衡:货币均衡是社会总供求均衡的一种反映,经济均衡是货币均衡的基础;货币均衡对经济均衡的重大影响
成因:
需求拉上说
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 经济体系对货币需求大大减少
- 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过快
成本推动说:
- 工会力量对于提高工资的要求
- 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指定的垄断价格
对策:
- 宏观紧缩:紧缩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 价格政策、增加有效供给政策等
- 收入指数化
治理的核心是扩张性的政策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以偿本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转移
基本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国际信用
- 对于政府来说,收大于支为财政结余,支大于收为财政赤字;一般是货币需求者
- 对于国际收支来说,盈余为顺差,赤字为逆差
四种信用市场工具:
- 普通贷款
- 固定支付贷款(fixed-payment loan)
- 息票债券(coupon bond)
- 贴现发行债券(discount bond,零息债券)
息票债券在到期日之前每年向债券持有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利息,到期时再偿还事先预定的最终金额。
贴现债券贴现发行,到期时按照面值偿付。
利息包括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因此利率=机会成本补偿水平+风险溢价水平
由以上计算可得:债券现价与利率是负相关的。
- 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
-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 市场利率、官方利率、行业利率
- 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 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而且必须是市场化的利率
- 非货币因素: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 货币因素: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 流量角度: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
- 其他因素:影响利率的风险;对利率的管制
- IS-LM模型
- 是一种局部的均衡理论。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利率的功能仅在于促使储蓄与投资达到均衡。
- 储蓄由“时间偏好”等因素决定;投资则由资本边际生产率等决定,利率与货币因素无关,利率不受任何货币政策的影响。
- 当利率降低时,预期回报率大于利率的可能性增大,所以投资需求也会不断增大,即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只要货币利率与投资的预期回报率存在差异,资本就会在储蓄和投资两者之间发生移动。
- 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供求数量又基本取决于流动性偏好。
- 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强时,利率上升,反之下降。
- 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共同决定的。
- 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的投资流量和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供给则来自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 利率的决定建立在可贷资金供求均衡的基础上。
- 从流量的角度研究借贷资金的供求和利率的决定,可以直接用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分析。
到期期限相同的债券或许有着不同的利率,这些不同的利率之间的联系被称作利率的风险结构(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 违约风险
- 流动性因素
- 税收因素
同一品类的不同期限的利率构成该品类的利率期限结构,是利率与期限相关关系的反映。
- 市场预期理论
- 市场分割理论
市场预期理论又分为纯预期理论、流动性理论和偏好理论
它们的共同点是:对远期利率的行为有共同假设,都同意预期未来短期利率,或远期利率的变化方向决定收益率曲线的形态,且假定当前长期债券中的远期利率与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有密切联系。
不同点是:流动性理论和偏好理论认为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未来利率,而纯预期理论则排除其他因素
流动性理论提出流动性也会影响收益率曲线的观点,偏好理论接受了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会影响收益率曲线的观点。
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相反,分割市场理论将某一到期期限债券的利率仅仅看作该市场供求因素决定的结果,资金在不同期限市场之间是不流动的。这两种理论都无法解释期限不同的债券同向运动的现象和收益率曲线通常向上倾斜的原因。
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有形或无形场所;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求关系
要素:交易双方;金融工具(交易对象);交易价格;交易的组织方式(场内或场外)
按交易期限可划分为货币市场(一年以内)与资本市场(一年以上)
货币市场
特点:交易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较低;收益较低
分类:短期信贷市场,如商业票据市场,面额大、无担保、一般机构投资者参与;短期证券市场,如国库券市场,门槛低;贴现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市场
资本市场
特点:期限长;流动性若;风险大;收益高
分类:中长期信贷市场;股票市场;长期债券市场
按金融交易程序可划分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
按交割期限不同划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按交易的地域可划分为国际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
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并以发行国货币计价的债券:武士债券、熊猫债券等,ABB
欧洲债券:在外国市场上发行,但以第三国货币来计价的债券,ABC
欧洲货币:货币发行国境外的金融机构所收存和贷放的该种货币资金,如欧洲美元:存在在美国以外的外国银行或是美国银行国外分支机构的美元
其他金融市场有衍生工具市场
原因:规避利率、汇率风险、逃避金融管制(表外性);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期权定价公式)
分类:远期合约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与互换市场
聚敛功能:聚集和分配资金功能;储蓄-投资转化
配置功能:资源配置;财富再分配;风险再分配与转移
调节功能: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实施离不开金融市场
反映功能: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反映国民经济的宏观走势,同时也可以确定金融资产价格
金融功能:
- 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
- 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 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
- 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
- 提供价格信息
- 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金融中介常称为金融机构,主要指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与机构,在资金融通过程中作为连接资金需求者与资金盈余者的桥梁,实现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与传统行业相比,其具有高风险、高杠杆、高金融资产比例的特点。
分为中央银行与存款货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投资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格局:以央行为中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格局。
银行金融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等。
中国人民银行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
其中政策性银行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开设投资金融服务,坚持开发性金融机构定位;中国进出口银行(EIBC),贸易融资服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ADBC),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根据政府的决定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与商业银行竞争,自主经营保本微利,都是1994年成立。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国工商银行(规模最大)、中国银行(国际化程度最高)、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网点最多)、中国交通银行。
第一家民营银行是民生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券商、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等。
国际清算银行(BIS)成立于瑞士巴塞尔,创立目的在于处理一战后德国赔偿支付清算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向成员国提供长期优惠贷款,附属有国际开发协会(向低收入国家提供长期低息援助)、国际金融公司(向成员国的私人部门提供贷款)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美国、日本暂未加入
- 债务市场比重增加,金融机构在债务市场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
-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迅速发展
- 支付体系日益电子化
事实:
- 股票不是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来源
- 可流通证券不是融资的最主要来源
- 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更重要
- 银行是外部资金最重要的来源
- 金融体系受到高度监管
- 只有规模较大、运转良好的公司才能进入证券市场融资
- 抵押品在债务合约中十分普遍
- 债务合约具有许多限制性条款
概念:
- 是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 是特殊企业,经营业务特殊,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联系的金融服务;除了对股东和客户负责外,还对整个社会负责
- 业务经营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综合性,既经营零售业务,又经营批发业务
职能
- 信用中介
- 支付中介
- 信用创造
- 金融服务
经营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管理原则:流动性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本充足性管理
存款业务有吸收活期、定期、储蓄存款和创新存款,创新存款有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自动转账制度(ATS),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其他负债有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贴现、直接(抵押)借款;银行同业拆借;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发行金融债券,筹集指定用途的资金
现金资产: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放同业款项、托收中现金
贴现资产:商业票据、政府债券
贷款: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贷款
证券投资:国库券、金融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国际债券
中间业务:银行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属于金融类服务业务。
如:结算业务、信托和咨询业务、经纪/代理业务
表外业务: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总额的业务,如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等,属于或有债务。
如:担保业务类、贷款承诺类、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类、投资银行类
风险特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
市场风险有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风险
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贷款管理6C原则;五级分类法(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利率风险管理:利率敏感性缺口、久期缺口
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强调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管理
可转换理论:除了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方式外,还可持有随时可以在市场上转换成先进的短期有价证券
预期收入理论:银行回收贷款的资金来源可依赖借款人的预期收入,强调依据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安排贷款的发放
将流动性管理的重点由资产方面转向负债方面
能以吸收存款等被动型负债方式增加资金来源,而且可以用借款和发行有价证券等主动型负债方式扩大资金来源
单靠资产管理或者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均衡,只有同时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协调管理,才能达到银行经营的总目标
- 避免风险的创新
- 资产证券化
- 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
- 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
金融创新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产生的必要性:
- 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必要
- 客观上需要一个清算机构
- 客观上需要一个统一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支持
- 客观上需要专门机构专司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的工作
特征:
- 不以营利为目的
- 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
- 具有相对独立性
- 发行的银行
- 银行的银行
- 国家的银行
发行的银行: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
银行的银行:存贷汇:集中存款准备金、最后贷款人、组织全国清算
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直接给国家财政以贷款或透支,购买国家公债)、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进行外汇、黄金的买卖和管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资产: 国外资产 再贴现及放款 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 外汇、黄金储备 其他资产
负债: 流通中通货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存款) 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财政部存款) 对外负债 其他负债和资本项目
- 货币发行业务
- 代理国库业务
- 集中存款准备金
- 再贴现和贷款
- 证券买卖业务(中国人民银行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但可以公开市场操作)
- 金银、外汇储备
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独立性:央行和政府所处地位和行为目标不尽相同;央行的工作更加专业化
中央银行所保持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货币金融属于社会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应当符合社会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服从国家根本利益;多种经济金融理论均认为央行的调控应当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相结合才能实现;央行作为一个国家机关,应当和其他国家机关协调一致,履行维护经济顺利运行的职责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基本特征: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控、长期连续
单目标:稳定币值(对内稳定物价、对外稳定汇率)
多目标:包括稳定币值在内的同时追求几个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六目标:低通胀、适度增长、适度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改革发展
泰勒规则:货币政策的基本工具应取决于四个因素:当前的通货膨胀率;均衡实际利率;现实的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货膨胀率之差;现实的GDP产出与潜在的GDP产出之差。
中介目标: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
- 存款准备金政策
- 再贴现政策
- 公开市场业务
- 消费者信用控制
-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 不动产信用控制
- 优惠利率
- 预缴进口保证金
- 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将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
- 当经济萧条时,利率极低,此时存在流动性陷阱,此时MS上升对r无影响,故货币政策失效
- 长期而言,货币只会体现在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所以主张货币中性论(货币因素不能改变实际资源的配置)
- 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不起主导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
- Q比率是公司市场价值对其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反映的是一个企业两种不同价值估计的比值
- 资产价格以及关系资产价格的利率结构等因素沟通的货币和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
托宾Q比率只考虑了价格对公司投资的影响,而财富效应渠道则增加了价格对私人消费的影响
相同点:都是需求管理型政策,调节市场需求就是调节货币供给
不同点:
主体: 财政政策通过财政系统,运用财税工具,进行财政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通过银行系统,运用金融工具,进行金融传导机制
经济疲软: 货币政策无力,财政政策有效
经济过热: 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力
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
金融压抑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市场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过多的金融管制和金融效率低下的现象。
金融自由化改革:
- 放松利率管制
- 缩小指导性信贷计划实施范围
- 减少金融机构审批限制,促进金融同业竞争
- 发行直接融资工具,活跃证券市场
- 放松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限制
普惠金融是指使用金融服务的个人和企业占到全部个人和企业的较高份额,相应的,普惠金融制度是指能够利用金融服务的个人和企业占比很高的制度。
金融排斥是指金融机构为了降低成本,关闭一些偏远地区甚至中小城市的分支机构,导致这些地区因金融机构减少而无法享受到应有的金融服务;理论界经常将其界定为金融体系中人们缺乏分享金融服务机会的状态。
金融脆弱性是指一切融资领域的风险积累。
概念: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约束、管制,使他们依法稳健运行的行为总称;广义上的金融监管指除了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督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等。
监管成本:执法成本、守法成本、道德风险
《巴塞尔协议》的目的:通过制定银行的资本与其资产间的比例,以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制定统一的标准,以消除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国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协议内容《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的组成:核心资本至少占50%;关于风险加权的计算;标准比率的目标为8%《巴塞尔协议Ⅱ》风险权重遇到挑战:加入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考虑;以三大支柱来强化风险管理: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管和市场纪律《巴塞尔协议Ⅲ》更加强调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引入杠杆率的监管要求;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引入新的流动性监管标准
外汇主要是以外币标示的债权债务证明。
外汇管理的重要内容:本币是否可兑换。
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是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使用宏观经济政策无法同时达成内外部经济均衡。
克鲁格曼-三元悖论-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 资本的完全流动
- 汇率的稳定性
- 独立的货币政策
套汇:
原则:买入价低于卖出价;永远吃亏(乘就是小的,除就是大的)
直接套汇与间接套汇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如1美元=http://6.xxx元人民币,汇率上升则外币升值,本币贬值
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如1人民币=http://0.xxx美元,汇率上升则外币贬值,本币升值
中国的银行把外币存款利率维持在一个高的水平上,是因为若不如此居民便不愿意把外汇存入中国的银行,同时人民币一直有升值压力。
经济对汇率的决定:
- 国际收支差额:顺差-本币需求旺盛-本币升值
- 利率水平
- 财政、货币政策
- 投机成本
- 政府的市场干预
- 一国的经济实力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 进出口贸易
- 资本流动
- 各国外汇储备
- 国内物价水平
- 进出口贸易的汇率风险
- 外汇储备风险
- 外债风险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录原则:
- 复式记账原则
- 权责发生制
- 按照市场价格记录
- 所有的记账单位一般要折合成同一种货币
国际收支项目: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变动以及净误差与遗漏
- 外汇储备(最重要)
- 货币当局持有的黄金
- 普通提款权
- 特别提款权
以上笔记整理自米什金《货币金融学》、黄达《金融学》与张幸佳老师